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2021年,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特別是今年以來克服疫情影響率先回升,拉動制造業較快恢復。到2021年底,裝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51萬家,比2012年增長近45.30%;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達到28.83萬億、26.47萬億和1.5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92.97%、47.76%、28.84%。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表示,十年來,裝備制造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十多年來,我國以“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為抓手,持續開展產業技術攻關,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工業母機取得重大突破。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十年來,我國工業母機的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突破了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制、多軸聯動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工程機械領域:我國已形成22大類工程機械產品,成為產品類別和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工程機械國內市場滿足率從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機、起重機、裝載機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2021年工程機械產品進出口總額377.5億美元,貿易順差303億美元。目前,已在江蘇、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形成了一批規模效應明顯、產業鏈帶動性強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重大技術裝備成功實現應用
在滿足國內重點行業對制造裝備的基本需求方面,飛機結構件生產裝備實現自主可控,航空發動機渦輪盤、葉片等制造裝備從無到有。汽車沖壓生產線國內和全球新增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0%和40%;發電設備制造領域實現了由進口為主到走向出口的轉變。造船領域,造船三大指標保持領先,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
“大國重器”更是亮點紛呈,C919試飛、“蛟龍”潛海、雙龍探極;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順利投產;“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全面建成投運并實現“走出去”;國產首制大型郵輪實現主發電機動車。
此外,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取得長足進步,開發了一批先進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裝備,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石油化工技術,裝備設計制造水平整體位于世界前列。比如,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成功投產,每年可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1/4的民生用氣需求。又比如,“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天然氣長輸管道、“藍鯨”號單吊起重船、首套國產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千萬噸級煉油成套設備、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成功實現應用,為油氣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堅實保障。
新興產業營收增加
在產業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2021年,裝備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萬億元,同比增長18.58%。
機器人制造領域:2021年,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應用已經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超過300臺,比2012年增長約13倍。
電力裝備領域:特別在新能源領域我國電力裝備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電力裝備實現應用,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帶動專精特新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目前,我國電力裝備已發展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支撐能力較強的產業體系,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供應和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比如,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煤電機組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白鶴灘水電站順利投產,全部機組一年發電量可滿足約750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全面建成投運并實現“走出去”;我國是全球最大風電裝備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風電裝機國,裝機范圍從平原到高原山地,再到海上的大功率風電機組;世界電壓等級最高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裝備應用于準東—皖南“西電東送”工程。
醫療裝備領域: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基地。2021年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1.03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2%;PET/CT國內新增占比實現從“零”到40%的突破,骨科手術機器人、聚焦超聲治療系統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腔鏡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170余項產品從無到有、獲證上市;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基本滿足我國醫療衛生健康等領域的需求。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我國醫療裝備經受住考驗,有力支撐了國內疫情防控需求和國際抗疫合作。